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输尿管狭窄 > 疾病用药

奇法诊病查阴部诊病法

  阴部包括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指男、女生殖器,男性的前阴包括阴茎、阴囊和尿道;女性的前阴包括阴阜、阴蒂、阴唇、尿道和阴道等。前阴乃肾之窍,是了解肾之精、气、阴、阳盛衰的重要门户;后阴主要指肛门,肛门之启闭则是五脏精气盛衰之外露,尤其是肛门与口存在着惊奇的对应关系,口为上窍,肛为下窍,上下窍相互应对,故口肛之间可互报疾患。

  通过诊察前阴的色泽、形态等的改变,可以了解脏腑功能及其气血的盛衰,以诊断疾病。肾开窍于二阴,男人精窍通于肾,女人阴户通于胞宫;男、女尿窍通于膀胱。就经络方面而言,前阴为太阳经、阳明经之所会,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故前阴为“宗经之所聚”,且其冲、任之脉均起于胞宫,督脉系于阴部,足少阴、足太阳之筋皆结于阴器,而小肠又连于睾系。故前阴与肝、肾等脏腑及冲任等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

  检查、诊察时,受检者须充分暴露下身。男人依次观察阴茎、阴囊有无红肿、疮疡、内缩、包皮等情况,触摸睾丸有无肿大,前列腺以及精索有无肿胀,详细询问有无遗精、早泄、阳痿等病变。

  女人检查时,须排空膀胱,充分暴露下身,仰卧于检查台上,小腿屈曲,两大腿外展,检查者须戴消毒手套。注意观察阴户有无红肿、白斑、痈疮及溃疡等。对于已婚女性,如有必要时须做阴道检查,注意其松紧度、瘢痕、肿块及胞宫等的情况。

  一、男性生殖器

  (一)阴部

  ⒈疮痈生于会阴穴之前,阴囊之后,初起如粟,渐生红亮焮痛,溃出稠脓,久则如椒子,黑焦陷入皮肉之内,漫肿紫暗,并无焮热,通连睾丸及腰背肛门者,称为“穿裆发”,多因情志郁结,气血凝结所致。

  ⒉疮痈生于阴囊之旁,大腿根里侧,股缝夹空之中,初起如同豆粒,渐肿大如同鹅卵,色红而焮痛,暴起高肿,速溃稠脓;久则漫肿平塌,微红微热,溃出稀脓者,称为“跨马痈”,又成为“偏马坠”,多由肝肾虚火夹痰湿结滞致成。

  ⒊在少腹之下、腿根之上,折缝中生痈,初起像杏核,逐渐长大似鹅卵,坚硬不痛,微热不红者,称为“便痈”,又称作“便毒”,是因强力房劳、忍精不泄,或欲念不遂,以至精搏血留、聚集壅遏所致;或为暴怒伤肝、气滞血凝而成。此病溃破后称作“鱼口”,因其生于折缝中,且疮口溃大,身体站立时则口张开,身体屈曲时则口闭合,形似鱼口开合的形状,故称为“鱼口”,男女均可患此症。

  ⒋若见大腿根部与少腹连接的折缝中肿而出现疼痛者,称为“鼠溪肿痛”。其初生如豆粒者,疼痛较轻;渐肿如同鹅卵者,疼痛较甚。多因湿热流注、热毒壅聚、寒凝气滞等为患。男女均可患此症。

  ⒌疳疮生于男人阴茎或女人阴部两侧者,称为“杨梅疮”,又称为“妒精疮”。若起于阴部,形如赤豆,嵌入肉内者,称为“杨梅豆”;若形似风疹作痒者,称为“杨梅疹”;若先起红晕,后发斑点者,称为“杨梅斑”。皆由梅毒所引起,为邪淫欲火郁滞而为患。

  ⒍另外还有阴毛上生虱子,瘙痒难忍,阴毛际中可见红色或淡红色丘疹,搔破则成疮,中含紫色小点者,称为“阴虱疮”,是由阴虱寄生阴毛中所致,男女均可患此症。

  (二)阴茎

  ⒈男人包皮长过阴茎头,但上翻后能露出尿道口与阴茎头者,称为“包皮过长”;若包皮上翻后,不能露出尿道口与阴茎头者,称为“包茎”。此因先天性包皮口狭窄,或包皮与前端有粘连。

  ⒉阴茎异常勃起,久举而不衰,且精液自溢者,称为“阳强”,又称为“阳举不衰”。多因肝肾阴虚,虚火妄动所致;亦可因肝火偏亢而致。

  ⒊男人青壮年时期,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久,致使不能进行正常性交者,称为“阳痿”,又称为“阳痿不举”。多因房劳过度,命门火衰,精气虚寒而致;亦可因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而为患;或矢志之人,抑郁伤肝所致;或因惊恐伤肾,多疑易惊等,以致宗筋迟缓,阳物不起;更有因湿热下注,致阳气不能伸举所致者。

  ⒋前阴内缩(包括阴茎、阴囊和睾丸内缩),同引入小腹者,称为“阴缩”,多因寒凝经络所致。外感病中见其囊缩,为热入厥阴之征兆,亦可见亡阳虚脱之人。

  ⒌阴长而不收者,称为“阴纵”,多由肝经湿热所致。

  ⒍阴茎焮肿痒痛溃烂,疮口色红,破流脓水者,称为“阴茎溃烂”,多由肝经湿热所致。阴茎头溃疡,见于药疹、下疳或白塞综合征(Behcete’sDisease)。

  ⒎龟头紫肿疼痛者,称为“龟头痛”,又称为“阴头痛”,多由肝经湿热所致。

  ⒏阴茎龟头部冠状沟处出现肿块,按之质硬,1~2年后破溃其状如石榴或菜花状,阴茎肿胀,龟头渐至溃烂,气味异臭,痛苦不堪,血水淋漓不断。病至后期,胯间处可见有结块,坚硬如石,跟脚不活或两大腿漫肿胀大,皮色褐红者,称为“肾岩”,又称为“肾岩翻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阴茎癌,多因精血素亏,复加忧思抑郁,相火内燔,湿热乘虚下注所致。

  ⒐阴茎初起小疱,逐渐增大,溃破后腐烂,血水淋漓,四周凸起,中间腐蚀成窝,流脓水者,称为“疳疮”。生于马口之下(龟头处)者,称为“下疳”;生于阴茎上者,称为“蛀疳”;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包皮之里)者,称为“袖口疳”;疳久遍溃者,称为“蜡烛疳”;溃而不深,如剥皮烂杏者,称为“瘙疳”;罹患杨梅疮时,腐烂如臼者,称为“杨梅疳”;生于马口之旁,有孔如棕眼,有微脓出者,称为“镟根疳”。上述诸疳,皆属肝、肾、督三经病,或由淫精传染梅毒;或淫心不遂,败精搏血结聚为肿;或两性交接过度,阴虚火燥;或肝经湿热,交合不洁,一时受毒而致成患。

  ⒑阴茎、龟头上起水疱为生殖器疱疹,是由于单纯疱疹Ⅱ型病毒感染生殖器皮肤黏膜所致。

  ⒒阴茎腹面有尿道开口称为尿道下裂。

  ⒓阴茎位于阴囊后,可伴有尿道异常称为阴囊后阴茎。

  ⒔两个阴茎,仅有一个阴茎有功能并有尿道者称为双阴茎。

  ⒕若见男婴阴茎过小,阴囊未合,形似女阴者,称为“阴阳人”。为假两性畸形,因先天发育障碍所致。

  ⒖阴茎过小伴第二性征缺乏,阴囊内无睾丸称为无睾症。

  ⒗阴茎、睾丸过小,伴骨骺愈合延迟,以致使长骨继续增长,身高多超过正常人,为类无睾巨人症,又称作促性腺激素低下性类无睾症。

  ⒘阴茎细小似婴幼儿,伴第二性征缺乏,骨骼发育不全,体型矮小者,为垂体性侏儒症。

  (三)阴囊

  ⒈阴囊空虚,即患者出生后阴囊内触不到睾丸者,多见于隐睾。双侧无睾丸,称为先天性双侧无睾症。

  ⒉阴囊皮肤粗糙增厚,且肿大而明显下垂,呈现硬性水肿,称为阴囊象皮肿。

  ⒊阴囊皮肤潮湿发红,皱褶变粗,瘙痒显著者,见于阴囊湿疹。

  ⒋阴囊皮肤变硬,色泽暗黑,病变发展迅速者,见于急性阴囊坏疽。

  ⒌阴囊皮肤肿胀发亮,无局部发红者,见于阴囊水肿。

  ⒍阴囊皮肤起水疱,表皮剥脱后形成溃疡者,见于药疹、白塞综合征。

  ⒎阴囊局部皮肤青紫及增厚,皱褶变浅或消失者,见于阴囊皮下瘀血,或阴囊皮下血肿。

  ⒏阴囊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囊肿肿物,表面光滑,无咳嗽冲击感,且透光试验呈阳性(无阴影)者,见于鞘膜积液。如包块有咳嗽冲气感,透光试验呈阴性为腹股沟斜疝。

  ⒐阴囊壁可触及圆形囊肿,与皮肤连接,但不与深部组织相连者,见于阴囊皮脂腺囊肿。

  ⒑阴囊皮肤浅表可见扩张且扭曲的呈浅蓝色的蔓状血管丛,触诊可感觉到曲张静脉呈蚯蚓状结团,若平卧按压可消失,站立时复现。常伴有患侧阴囊肿大、坠胀感或钝性隐痛,同侧睾丸、下腹有抽痛、坠胀不适感,站立过久或行走时间过长或重体力劳动可使症状加重,同时伴有情绪不稳、失眠、多梦、乏力、头晕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出现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者,见于阴囊静脉曲张。

  ⒒疝病,指阴囊、睾丸肿胀或痛的病变。阴囊肿大而透明者,称作“水疝”(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鞘膜积液);肿大而不透明、不坚硬者,称作“狐疝”(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股沟斜疝),常常是小肠坠入囊中,卧则入腹,立则出,一侧偏有大小,时时上下,故又称为“阴狐疝气”。

  ⒓阴囊或连阴茎均水肿者,称为“阴肿”,多因坐地触风受湿,或为水肿之严重者。若见阴囊肿大,阴茎包皮通明,不痒不痛,皆为水肿之重症,以小儿最为多见,成人见之,多为水病之死证。

  ⒔阴囊红、肿、热、痛者,称为“肾囊痈”,多由肝、肾湿热下注阴囊而为患,若失治溃露睾丸者,属险兆。

  ⒕阴囊初起干痒,甚至起疙瘩,形如赤栗,搔破后侵淫脂水,皮热痛如火燎者,称为“肾囊风”,又称为“绣球风”,均由肝经湿热,风邪外袭皮里所致。

  ⒖小儿阴囊紧实,或色中紫红,为气充形足之征兆,主多寿;若见松弛下垂或色白者,提示为气血亏虚或体弱多疾。

  ⒗小儿阴囊皱黑有纹者,则易养;色赤无纹者,为难养。

  ⒘阴囊纵者,为热,由纵至缩的为阴津亏竭。

  ⒙伤寒6~7日,见其阴囊缩者,为厥阴病者,邪气传入其经,甚者为肝绝;伤寒12日,阴囊纵者,为厥阴病衰,邪气传出其经。

(四)睾丸

 ⒈睾丸逐渐肿大,形成硬结,疼痛轻微,阴囊不红不肿,常经数月以致1~2年后才形成脓肿,破溃后流出稀薄像痰的脓液,疮口凹陷,或溃久成瘘,愈合较为困难的病变称为“子痰”。多因肝肾亏损,络脉空虚,浊痰乘虚下注,结于睾丸所致。

⒉位于睾丸与附睾头连接处可触及光滑圆形囊性肿块,无触痛,可能是精液囊肿。

⒊附睾结节有胀痛,伴有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尿道炎,可能是患了慢性非特异性附睾炎。

⒋附睾上触到压痛性硬节,并与周围组织黏连,可能是附睾结核。

⒌附睾头部有无痛性球形肿块,表面光滑且波动感明显可能是附睾精液囊肿。

⒍双侧附睾肿大发生在输精管结扎后,称为附睾郁积症。

⒎子痈,肾子(睾丸)肿大而硬,或阴囊皮肤红肿灼热,疼痛较甚,溃烂后流黄稀脓液。收口较快的多为湿热下注,气血壅滞,经络阻塞而成;或因跌打损伤,睾丸络伤血瘀所致。若溃后流出稀脓,缠绵难愈,收口较慢的,多由阴虚湿痰凝结所致。

(五)输精管

 输精管增厚、变硬呈串珠样,阴囊有窦道形成,见于附睾结核。

二、女性生殖器

(一)外阴

⒈外阴皮肤变红或成棕褐色,皮肤增厚,常有抓痕,可能是糖尿病性外阴炎。

⒉阴部一侧或两侧红肿胀痛,初起触之有热,肿块较硬,随之蕴而化脓,触之痛甚,有应指感者,称为“阴户痛肿”,多因湿热蕴结所致。

⒊阴部皮肤变白增厚,甚则延至会阴、肛门股部,且瘙痒难忍,或溃疡流水,或皮肤干枯萎缩者,称为“女阴白斑”。多由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或与冲、任、督脉气血运行失常有关。

⒋阴部一侧或两侧生疮,大小不等,形如蚕茧,灼热疼痛,破溃后脓血淋漓者,称为“阴疮”,又称为“阴蚀”。为肝胆湿热下注,或脾胃积热所致。若病程久经不愈,多为肝肾阴虚。也有因男女交合不慎,染毒所致。

⒌外阴皮肤明显萎缩,弹性差,也有白色斑块,但白斑中央呈现红色小点者,是原发性外阴萎缩。

⒍外阴呈现白斑,但局部皮肤变薄而干燥,且大阴唇变平、小阴唇变小者,称为外阴白斑病,又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症。

⒎外阴白斑周围皮肤有明显的色素沉着者,是外阴白癜风。

⒏外阴皮肤呈红斑性皮炎者,见于核黄素缺乏症。

⒐外阴可触及不规则的硬性结节,表面溃烂呈菜花状,很可能是患了外阴癌。

⒑外阴溃疡数目多,较小而浅,有冶游史者,是性病性溃疡。

⒒外阴溃疡数目少,破坏较深,局部症状明显者,见于急性坏疽性溃疡。

⒓在外阴皮肤黏膜湿润区发现污灰色乳头状隆起,相互融合重叠,表面呈菜花状,质地柔软、湿润,自觉瘙痒者,应诊断为尖锐湿疣。

⒔外阴部长出水疱,且疼痛严重,发热、小便困难者,是患了疱疹性疾病。

⒕自觉前阴部寒冷不温者,称为“阴冷”,又称为“阴寒”,多因命门火衰,或寒气凝滞于肾所致。

⒖女子阴部肿胀者,称为“阴肿”,多因胞络素虚,坐地触风受湿,风邪客之,湿气阻之所致。若肿胀不痛者,为水肿之重症。

⒗外阴有溃疡,其周边组织肿胀,伴有压痛,可能是单纯性外阴溃疡,如果外阴及咽喉溃疡,并伴有目赤症者,称为“狐惑”,多因感受湿热邪毒,或虚火内扰所致,现代医学称为白塞综合征。外阴部溃疡,边缘不齐,呈锯齿状,可见于软下疳,分泌物涂片可见革兰染色的链杆菌感染。

⒘外阴溃疡的颜色呈污黄或灰黑者,见于急性外阴坏疽性溃疡。

⒙阴部及阴道瘙痒难忍,有灼热感者,称为“妇人阴痒”。若阴中奇痒刺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呈泡沫样、米泔样者,称为“阴匿”。阴痒,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秽臭者,常为湿热下注所致。

(二)阴蒂

⒈阴蒂萎缩,包皮苍白粗糙者,见于阴蒂白斑。

⒉阴蒂过长,阴蒂头明显外露,形似阴茎而短小者,称为“阴阳人”。为假两性畸形,皆因先天发育障碍所致。

⒊阴蒂头部呈结节状或呈菜花状增生者,见于阴蒂癌。

(三)阴唇

⒈阴唇肿大,且皮肤明显增厚变硬者,提示局部淋巴回流障碍。

⒉阴唇肿大,表皮发亮,且局部压之凹陷者,为外阴水肿。

⒊阴唇皮肤红肿,触痛明显者,多见于阴唇炎症。

⒋阴唇和阴蒂包皮表面出现密集小疱,继之形成溃疡,周边有弥散状红斑者,见于疮疹性外阴炎。

⒌大阴唇皮下呈现条索状迂曲血管,且呈深蓝色,见于外阴静脉曲张,常发生于产妇、盆腔巨大肿瘤压迫盆底静脉者。

⒍大阴唇皮肤粗糙,表面有鳞屑、瘙痒者,见于神经性皮炎。

⒎大阴唇及其附近皮肤呈现白斑,局部皮肤光泽度、厚度和弹性均无异常者,见于外阴皮肤色素脱色。

⒏小阴唇内侧或阴道外口和后联合黏膜皮肤处有多个棘状或针状凸起者,见于外阴尖锐湿疣。

(四)阴道

⒈阴道奇痒者,见于外阴炎、月经不调、卵巢疾病,并要警惕患糖尿病。

⒉阴道瘙痒灼热,白带增多者,常见于阴道受细菌或真菌感染。

⒊阴道有大量的灰白色或黄褐色泡沫状水样排出物,伴阴唇和阴道瘙痒者,见于滴虫性阴道炎。

⒋阴道时时气出有声,如肛门排气状者,称为“阴吹”,多为气血虚弱,中气下陷所致。

⒌阴部或阴道胀痛,甚则痛极难忍者,称为“妇人阴痛”,又称为“小户嫁痛”。多由郁热损伤肝脾,或交媾损伤所致。

⒍阴道中突出肉样物,其状似鼠乳,阴道流血水及黄水者,称为“阴痔”,又称为“阴中息肉”。多因胞络虚损,风邪乘虚侵入阴部,气血搏结而致。

⒎阴道异常出血,排便困难伴有盆腔肿块者,常见于子宫肌瘤。

⒏阴道异常出血伴有盆腔肿块,每次月经时疼痛者,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阴道异常出血,接着生产或流产,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不相称,要怀疑患绒毛膜上皮癌。约有50%的患者继发于葡萄胎之后,30%的继发于流产之后。

⒐阴道异常出血、胸痛、咯血伴有盆腔肿块者,要怀疑绒毛膜上皮癌转移的可能。

⒑在绝经期或不是月经来潮时,出现阴道出血,时多时少或间断性出血,同房后出血,分泌物带脓,气味恶臭,且伴有腰背酸痛,疲乏无力者,要警惕宫颈癌。

⒒绝经后的妇女,出现不规则的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增多,腰骶部和下腹疼痛,要警惕子宫内膜癌。

⒓幼女和绝经后的妇女阴道流血,应多考虑为器质性病变;青春期女性的阴道流血,应多考虑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⒔幼女阴道流血者,要想到患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可能性。

⒕处女膜上无孔,见于先天性处女膜闭锁。

⒖阴道前壁或后壁从阴道口向外膨出者,多见于产伤。

⒗妊娠期妇女阴道出血,在早期一般是先兆流产,晚期出血多为早产、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孕妇阴道流出水样物者,要考虑到早产、胎膜早破。孕妇阴道流血伴有小腹痛者,要预防早产。

⒘指妇女阴道中有物凸出像梨状,卧或缩入,劳则坠出,甚则红肿溃烂,黄水淋漓者,称为“阴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子宫脱垂),多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产后用力过早,损伤胞络所致。常发生于产后,故又称为“产肠不收”。

⒙产后,阴道开而不闭及阴中松弛,如同脱肛状,肿痛流出清水者,称为“阴脱”,多由脾虚中气下陷,或产时损伤所致。

三、尿   道

⒈尿道外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者,常见于尿道炎,淋菌性或非淋菌性尿道炎。

⒉尿道外口狭窄者,见于先天性畸形或炎症引起的粘连。

⒊尿道口后壁有息肉状小肿物者,见于尿道肉阜。

⒋尿道开口于阴茎背侧的表面者,见于先天性畸形引起的尿道上裂。

⒌排尿时突然疼痛,尿流中断,尿道某段可触及硬物,常伴尿潴留者,可见于尿道结石。

⒍尿道外口、龟头及系带处呈现乳白色小脓疱,继之形成溃疡,腹股沟淋巴结常肿大,可能是患了阴茎结核。

⒎尿道有分泌物排出并伴有尿道刺激征者见于莱特尔综合征(Reiter’sSyndrome),淋球菌性关节炎。

⒏尿频、尿急、尿痛者,见于尿道炎、膀胱炎或急性前列腺炎。

⒐尿频、尿急、尿意窘迫,伴腰痛、发热者,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⒑尿频者,可见于癔症、膀胱炎、神经质、盆腔炎、膀胱结核、膀胱肿瘤、输卵管炎、前列腺炎、膀胱结石、直肠肿瘤、子宫肿瘤、尿道狭窄、尿道结石或前列腺肥大。

⒒尿失禁,指尿液不受控制,自动经尿道流出,常见于膀胱炎、会阴手术后、脊髓损伤、重症肌无力、前列腺增生、尿道括约肌退行性病变、先天性输尿管开口异位。

⒓尿痛者,见于泌尿系感染、尿道结石、尿道肿瘤。

⒔男女有不洁性交后1~3周内,出现尿道口发红、水肿、刺痒,并有清稀黏液流出,伴轻度尿急、尿频、尿痛者,可能患非淋菌性尿道炎。除以上症状外,并出现尿道口发红,水肿明显,有脓液流出,阴道口外侧硬肿且疼痛,有可能是患了淋菌性尿道炎(淋病)。

⒕排尿困难,尿液不能通.地排出者,见于膀胱癌、子宫癌、阴道癌、膀胱结石、尿道肉阜、前列腺增生或膀胱颈梗阻。

⒖排尿时腹痛者,见于膀胱炎或膀胱结石。

⒗男子有不洁性交史,尿道外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小便次数增多者,多见于急性淋病性尿道炎。

四、肛   门

通过观察肛门的颜色、形状、触摸肛门部内外有无肿块、波动感、狭窄以及触痛等,以诊断肛门疾病。

施行肛门检查时,为了更好地暴露肛门部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让受检者采取适当的体位,临床常采用的3种体位。第一种截石位: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臀部垫高,两腿放在腿架上,将臀部移至检查床边缘,使肛门部充分暴露。该种体位使用于重症体弱者以及膀胱直肠窝的检查,同时也可进行直肠双合诊,以检查盆腔疾患。第二种胸膝位:受检者两肘关节屈曲,使胸部贴近床面,两膝关节呈直角屈曲跪伏检查床上,臀部抬高,以使肛门充分暴露。该种体位使用于检查直肠下部、前壁以及身材矮小者,并使用于检查精囊以及前列腺疾患。第三种侧卧位:受检者向左或向右侧卧,上面的腿向腹部屈曲,下面的腿伸直,臀部靠近检查床的边缘处,以使肛门充分暴露。检查者位于受检者的背面作检查。该体位适用于女患者和衰弱者的检查。肛门,又称为“后阴”,肛门与大肠相通,其排便的正常与否,与脾、胃、肠、肝、肾等有密切的联系。

(一)肛门痔瘘脱肛类疾病

 ⒈肛门内外有小块肉凸出者,称为痔疮。痔疮生于直肠下端,肛门齿线以内的,称作内痔。肛门皮肤松弛,缺乏弹性,形成的皮赘,渐渐增大,生于肛门齿线以外的,称为外痔。

⒉内痔如果痔核比较小,排大便时滴出鲜血,无疼痛,痔核常不脱出于肛门外边;如痔核增大,大便后痔核脱出于肛外,为可被压瘪的紫红色软肿物,便后能回纳于肛门内,便血较多;若继续发展,大便后痔核脱出,甚则咳嗽、远行、久立等也会脱出,且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或平卧才能复位。

⒊外痔因其形态不同,名称也众多,最常见的为皮瓣外痔。其触之较硬,表面光滑,多不疼痛,无出血,但发作时可肿胀疼痛。

⒋肛门静脉血络破损,血块凝结而成血栓,为隆起的暗青紫色圆形硬结节,与周围皮肤分界明显,稍触即痛者,为血栓性外痔。

⒌肛门齿线上下方均有痔核出现,大便时既有出血又有疼痛者,称为混合痔,由肠内湿热风燥四气相合所致。

⒍肛门内外生肿块,外坚内溃,后期常致肛门直肠狭窄,粪便通过困难者,称为锁肛痔,又名“脏痈痔”。

⒎锁肛痔初期除便血外,肠壁上可触到硬结节;中晚期肿块逐渐增大,触之硬,中心溃烂,便意频繁,肛坠不适,大便时带有黏液脓血,奇臭难闻,伴有里急后重或大便变细变扁等症状。该病与肛管直肠癌颇为相似,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须详细审察区分。

⒏生于直肠的锁肛痔,称作“内锁肛”;生于肛门的,称作“外锁肛”。均为气血逆乱、湿热内壅,或痰火内结,湿毒下注所致。

⒐肛门周围焮红高起者,称为肛肿。多由大便困难,下蹲过久,或痔核脱出嵌顿,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不通,或热毒蕴积所致。

⒑肛门周围罹患痈疽及痔疮,溃破后脓血淋漓不断,久不收口,形成瘘管,或长或短,或有分枝,或内通入直肠,称为“肛瘘”,又称为“肛漏”。多因余毒未尽,溃口不敛所致。

⒒肛门上段直肠自肛门有整圈淡红色黏膜脱出,其皱纹呈放射形者,为直肠黏膜脱垂,又称为脱肛。轻者大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重者脱出后不易缩回,需用手慢慢推入肛门内。多伴有少量黏液流出,平时有下坠感,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常见于老人、小儿以及妇人产后,或见于久泻、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的病人;也有胃湿热移注大肠,或兼风邪者;还有因肾阳虚而关门不固致脱者;内痔、直肠息肉和肿瘤等疾病也可引起脱肛。

(二)肛门疮疡肿毒类疾病

⒈肛门及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者,称为肛裂。好发于肛门后部。排便时出现剧烈疼痛及出血。多见于大便后滴血或射血,其血色鲜红或血液附于粪便表面。多因血热肠燥,大便干结,排便时暴力努挣,损伤了肛门所致。

⒉肛门、直肠周围罹患痈疽者,称为“肛痈”。生于肛门一侧或周围组织,高起红肿,形似桃李,甚则重坠刺痛者,称作“脏毒”。肛痈生于外面的,多因过食醇酒厚味,湿浊不化,注于肛门所致,为实证。肛痈生于里面的,多因脾、肺、肾亏虚,湿热乘虚下注肛门所致,为虚实夹杂证。

⒊肛痈生于长强穴(即尾骨尖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初起肿胀坚硬疼痛,状如伏鼠,高肿溃速流出黄色稠脓,或溃迟流出清脓或流出紫黑脓水的,称作“涌泉疽”,由湿热凝结所致。

⒋痈疽生于尾骨尖处,初起肿如鱼肫,色赤坚痛,溃破口若鹳嘴者,称为“鹳口疽”,又称为“锐疽”,大多为湿痰流结所致。若见溃出稀脓者,为虚证之征兆;若见流稠脓鲜血者,为实证之征兆。

⒌痈疽生于会阴穴处,其初生如同莲子,日久焮肿,形如桃李,色红作脓则欲溃,溃深久则成漏,耗损气血,变成疮痈者,称为“骑马痈”,又称为“悬痈”,多由三阴亏损,兼忧思气结,湿热壅滞而为患。

⒍肛门四周肿胀,患处中央平塌下陷,根脚散漫,颜色紫暗或皮色不变,肿块柔软如棉的属虚证。肛门肿处高起,根脚收束,呈赤红色改变,肿块软硬适度的属实证。

⒎肛门部出现烧灼感(多见于排便时或排便后),或肛门周围赤肿而热,常见于肛门瘙痒症、肛痈、肛疮、肛痔、痢疾或久泻者,多因湿热壅积,湿热下注,或邪热下迫大肠所致,与多食辛辣刺激之品也有关系。

⒏肛门周围皮肤奇痒难忍、灼热者,称为“肛门瘙痒”。多因风、热、湿邪郁阻,或虫蛀、痔疮、肛瘘、肛裂等引起。

⒐肛门周围生有扁平丘疹,瘙痒甚剧,瘙痒呈串珠状,表面光滑者,称为“肛门疣”。

⒑阴部见有丘疹或小水疱,渐向肛门及四周扩大成红斑,边缘清晰,上覆有薄屑,瘙痒甚极者,称为“阴癣”,多由风热湿邪侵入肌肤而为患。

⒒肛门周围焮红高肿,按压即痛,甚则疼痛拒按者,称为“肛门压痛”。常见于痈疮、痔瘘等病症。多因湿热下注,热毒壅积而致。一般的肛门痈肿,初起之时,触之肌肤发热明显,按压时疼痛较甚,肿块较硬;绕肛成脓之后,触之较软,且有应指感觉,疼痛于肛门,疮口平塌不起,触之呈条索状,热痛全无,四周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按压内口处时,常见有稀薄脓液流出。

⒓肛门周围肿胀坠痛,甚则刺痛难忍者,常见于肛门周围痈疽、肛裂或痔疮之人。凡寒、热、虚、实、脓、瘀、风、气等皆能作痛,多为局部气血壅滞不通所致。若见局部色赤有烧灼痛感者,提示罹患热证;若见色白而有酸痛感者,提示罹患寒证;若见不胀不闷,揉按时反觉痛减者,提示罹患虚证;若见又胀又闷,稍一触按即见痛者,提示罹患实证;若见痛如肌肉撕裂,微有肿胀者,提示罹患瘀证;若见痛无定处,呈上下走动者,提示罹患风证;若见痛如针刺而又肿胀者,提示罹患气证。

⒔肛门有瘙痒感,多由血热肠燥,大便干结及排便时用力损伤肛门所致。

(三)婴幼儿肛门类疾病

⒈婴儿出生时,肛门处由皮肤包裹,无孔穴者,称为肛门包皮。由于胎粪和肠道气体不能正常排出,常见腹满气短、烦躁啼哭、呕吐不乳等症,多为胎受寒热邪气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而导致的畸形。

⒉婴儿出生后肛门旁见有一孔或数孔,孔口流脓水或粪便;或肛旁未发现外口,肛周已有红肿硬块,俟后肿块破溃,流出脓水,外口经久不愈者,称为婴儿肛瘘,此为“胎带肛瘘”。

⒊婴儿出生之后,由脓液从肛门口流出,或大便时带脓液,肛门周围未见外口者,称为“胎带内瘘”。

⒋婴幼儿在生长过程中,因久泻、久痢、夜啼、久蹲等造成湿热瘀血下注而成痔,破溃后久不愈而成瘘,此乃婴幼儿后天的肛痔、肛瘘,均由胎毒郁久,湿热下注所致。

⒌婴幼儿樱桃痔,指婴幼儿(多见于2~8岁儿童)直肠内赘生蒂状肿物,突到肠腔,便后出血,其色鲜红,触之疼痛,肿物蒂小质软,有时有红色肉样物脱出肛外,又称为“息肉痔”,多为内因脏腑亏损,外因风湿燥热四气相合,湿热内蕴、瘀血浊气阻塞肠道所致。

⒍婴幼儿吵闹不安,腹部阵痛,但始终无矢气,无大便而呕吐频繁者,提示罹患肠梗阻。

⒎小儿泄泻时肛门发红的为热证;肛门部发红的为寒证。暴泄肛门红赤的属湿热;泻久肛门发红的属虚热;暴泄肛门部红的属寒湿;久泻肛门不红的属虚寒。 

⒏小儿肛门红而不肿者,提示为伤食泻;若见既红且肿者,提示为湿热泻;若见不红不肿者,提示为脾虚泻;若见肛门暗乌者,提示为脾肾两虚泻。

⒐小儿肛门瘙痒,入睡后用手搔抓屁股,不得安卧,肛门内可见到小白线虫爬出者,提示感染了蛲虫病。

(四)其他与肛门有关的疾病

⒈肛门排出气体者,称为矢气,俗称屁。矢气频频,声响不臭,或欲排不出,腹胀不舒服,为气滞于肠之征兆。

⒉矢气奇臭,如同败卵气味,且伴纳差、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者,为食滞中焦,腑气不畅,或肠中有宿便内停所致。

⒊久病气虚,矢气连连者,则多为中气下陷之征兆,并可伴有少腹坠胀、脱肛等症状。

⒋断断续续不停地矢气(俗称放空屁),无臭味者,多为胃肠排空之后,因饥饿引起肠蠕动增强所致。

⒌检查前列腺以及精囊时,应嘱受检者取肘膝位,检查者用指袋指套,并涂以适量的润滑油,徐徐插入肛门,向腹侧触诊。正常前列腺质韧而有弹性,其两叶之间可触及正中沟,精囊为一菱锥形囊状附属性腺,位于前列腺外上方,正常柔软,直肠指诊时不易感知。









































在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有什么土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fwq.com/jbyy/6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