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输尿管狭窄 > 疾病预防

脊椎分区的理论基础

督脉的一支贯脊属肾,另一支并膀胱之脉、行于背而络肾。肾者,先天精气所生、所舍之处。督脉贯脊这一支属肾,故应为主干、正经,并膀胱之脉络肾这一支则属于分支、旁支,同时也阐明督脉与膀胱经的气血是相通的。《灵枢?背腧》篇说:“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之所以按太阳经的背腧穴可以治病祛邪,就是因为它与中行之督脉气血相交合的缘故,同时也相应地阐明了行于背的督脉(贯脊者)腧穴与其相平行的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穴位,在性质和主治功用上是基本一致的。马莳注的《素问?刺禁论》中谈到,“心在五椎之下,故背之中行有神道、开一寸五分有心俞、又开一寸五分有神堂,皆主心藏神之义”,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由此,我们把胸椎(T)3、T5、T9、T10、Tll、T12和腰椎(L)l、L2、L4分别定为肺、心、肝、胆、脾、胃及三焦、肾、大肠区。   另外,外邪侵袭人体常常由皮毛而入以犯肺,并且以风为其先导。胸椎2旁开1.5寸为风门穴,有风之门户之义。故把胸椎2、胸椎3都归属为肺区。   《灵枢.发露论》认为,外感风寒等邪,初时感于风府,而《灵枢.寒热病》篇又说:“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很显然,此处之风府应指颈后而言,且大椎穴在胸椎1之上,属治疗表证的大穴,其下的陶道穴在功能、主治上亦与之相近。不过《素问》中还有“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之说,此处之风府,应指从颈入脑之所,即风府穴也。故此,我们把颈椎(C)l、2确定为脑风,即督脉从颈入脑之处,此处与头风之证密切相关,而把颈椎3-胸椎1定为风府区,表示它们与风之为病相关联。   马莳在《素问》注中说:“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又,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络。胸椎6之下为灵台穴,灵台与灵府相通,亦是指“心”而言的,故此我们把胸椎5-7均归属于心区。   胸椎4旁开1.5寸为厥阴俞,此处之厥阴应当指手、足厥阴而言。这是因为心包络为心之外围,肺为其华盖,故手厥阴俞应在心俞之上、肺俞之下。又,胸椎4基本上是与乳头相平的,乳头为肝所主,临床上亦观察到乳腺病多与胸椎4的位置不正常有关,整复胸椎4的错骨缝对治疗乳腺病有着很好的疗效。因此,从前后相应的观点上讲,胸椎4亦可指足厥阴俞。由此把胸椎4定为心肝或厥阴区。而我们如此联想得出的结果,才感到与古人的原义相通,很佩服古人在腧穴命名上的慎重态度。   目前,多把胸椎8旁开1.5寸定为胰俞。因为糖尿病患者多有胸椎8棘突的偏歪,从解剖上来看,胰脏亦与之相邻近。临床上有人发现,糖尿病患者在最初发病的前后可有左侧的背痛史,检查中,多可见胸椎8棘突的左偏和叩击痛现象。而糖尿病在中医“消渴”的范畴,属于五脏之为病,故此在病机上也不宜归入具体的脏腑,我们也把它定为胰区,以示与胰之为病有关。   腰者肾之府,它包括了腰椎与骶椎,这是因为古人在腰椎、骶椎的认识上并没有明确的区别。腰椎2旁为肾俞;腰椎1旁为三焦俞,三焦为原气之别使;腰椎3旁的气海俞,是气的会聚之所;腰椎5旁为关元俞,主藏精气之义。可见,整个腰椎旁的腧穴功用均与肾脏的功能紧密相关,而整个骶椎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且骶椎(S)l旁为小肠俞,小肠主液所生病,所主之水液,下行膀胱则为溲变;骶椎2旁为膀胱俞,膀胱为水府,水居于下,膀胱又与肾相表里,一脏一腑相辅相成,故此把腰椎1-5定为肾区,整个骶椎定为膀胱水液区。

脊椎的病史采集

  通督按摩法尽管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但它归属于现代中医的范畴,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要洋为中用,故此,按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详尽的病史采集,是诊疗过程的第一步。根据患者病痛的特点,在病史询问中,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点。1、年龄   许多疾病与年龄有着密切地关联。若小儿、青少年有持续的脊椎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应当首先考虑脊柱结核;青年人若频发落枕,应考虑颈椎的退行性不稳或是颈椎病;青壮年的坐骨神经痛,应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老年人颈背疼痛持续加重,并伴有根性放射痛或引起瘫痪,应考虑脊柱肿瘤;若为中、老年人的脊柱或骨盆处持续、剧烈地疼痛,夜间尤甚,服一般的止痛药无效时,尤其是在原发癌肿发现或手术后出现,应首先考虑癌转移;而老年人的腰腿痛,一般以腰椎管狭窄症为最常见。2、性别   妇女的腰痛,应考虑到妇科疾患;男性腰腿痛,可以因前列腺炎、肾结石(包括输尿管结石)等引起反射性的腰痛。例如,我们曾于年上半年诊治了一位腰腿痛1月有余的建筑公司技术员,常规检查和CT扫描,诊断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按摩、牵引,疗效仍不甚明显,后因其他疾病住院时,查出患有肾结石并进行了手术,随后他的腰腿痛的症状自然消失;绝经后的妇女出现腰背痛,伴有驼背,应想到骨质疏松症。3、职业   长期从事持续性低头位工作的人群,如作家、秘书、会计、教师、绘图师、刺绣女工等,在青年时期就容易出现明显的颈椎退行性改变,目前这种问题在所谓的白领人群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而持续处于坐位和紧张状态的长途车司机或计程车司机,极易发生腰肌劳损。另外我们也经常发现,喜好“打毛衣”女士,其颈椎曲度往往是反弓的,症状也较严重,这可能和长时间的持续低头位有关。4、发病情况与病程   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距今多久、是突然发病还是逐渐发生、有无外伤史等,这在诊疗中有着重要意义。   在青壮年,应特别注意有无外伤史,因为有时颈椎屈曲暴力下的外伤,在数月后才会出现迟发性神经症状,后经照片证实为骨折、脱位,压迫了神经根或脊髓,可往往在早期被误认为是软组织损伤而延误了治疗的时机;产后哺乳的妇女或绝经后的妇女,即使是轻微的坐、跌,也易引发胸、腰段的压缩骨折;暴力大的骶尾部触地,还可以引起颈部传导性损伤;而先天性脊柱畸形者,往往是家长偶然发现的,例如在给孩子洗澡当中,但有的却是在成人后出现了继发性症状时才被发觉;有些先天性发育畸形,又多被误解为某些外伤造成;脊柱结核或肿瘤常常是起病隐袭,只有当病理改变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症状才会出现;恶性肿瘤则在数周或数月内有明显发展。5、疼痛的情况   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和时间,以及影响疼痛的因素,对诊断有着重要意义。颈、肩、腰、背痛在劳累后加重,休息或活动后减轻,喜让他人按揉、拍打患处,多属劳损性疾患;若疼痛持续,夜间尤甚,局部有明显叩、压痛,应当首先考虑脊柱肿瘤;骶部痛应当排除盆腔疾患;腰胁部痛应考虑到腹膜后的病患。6、神经症状   症状是急性发作还是慢性发展、感觉麻痹的程度和范围、是松弛性的还是痉挛性的麻痹,以及肌肉强度、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等。若为脊柱肿瘤或结核侵犯一侧的神经根时,会引起根性放射痛和明显节段性分布的感觉障碍;若侵犯到脊髓时,多表现为受压节段以下的神经功能障碍,例如瘫痪,或是大、小便失禁。7、其它症状   要查看消化、泌尿、呼吸、循环系统等是否有病变。若渐发性的腰骶痛,伴有低热、消瘦、乏力,最终可发展为强直性脊柱炎;青少年的圆弓形驼背,常为脊柱骨骺软骨病。

脊椎的物理检查

  正确、熟练、系统地进行脊柱的物理检查,是下手进行通督按摩法治疗前的必需条件。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患者的病痛是来自脊柱本身的,还是来自胸腔、腹腔、或盆腔内部等脏器的病变。若是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或者脊椎肿瘤,则属按摩禁忌症,假如遗漏、误诊、失治,就会对患者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1、脊柱的正常生理状态   人体在胚胎及新生儿时期,脊柱只有一个向后方呈弓形的弯曲;随着婴儿在俯卧位下伸颈、抬头过程的发展,就逐渐形成了颈椎前凸;当婴儿开始坐、站、行走后,又形成了腰椎前凸。这就使得最初呈后凸弓形曲线的脊柱形成了两个继发性的向前弯曲,即颈椎和腰椎的前凸,而胸椎和骶椎仍保留着原始的向后弯曲状态。故此从侧面看,脊柱不会是直的,它是由生理性的颈椎前弓、胸椎后弓、腰椎前弓、骶椎后弓等两种生理弧度构成;从背面观察,从颈椎到骶椎,每个棘突所形成的连线应当呈一直线,但很少有人是完全正直的。2、脊柱形态观察   对于静态的脊柱而言,从侧面观察,所有脊柱的侧线都必须与一条铅垂线相交切,它保持着人体的重力平衡;重心铅垂线经过外耳道、枢推的齿突、第一胸椎和第十二胸椎椎体、骶骨岬、髋关节中心的稍后方,在膝关节中心的前方下行,并在外踝的稍前方穿过跟骰关节。从前方或后方观察脊柱,存在一条相似的重力铅垂线,穿过各椎体的中央部分,直到骶骨尖,并位于双侧髋关节和双侧踝关节的中间。从人体的动态平衡上来讲,腰椎前凸是主要曲线,它影响着上方的两条曲线,由此也决定了骶骨基底的倾斜角度。因为颈椎曲线的重心,是与其下面的胸椎后凸曲线、腰椎前凸曲线及骶骨的后凸曲线平衡在一条重心铅垂线上。所以,人体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任何一部分脊椎曲度的改变,必须由另外两个相邻脊椎的曲线成比例地、对称性地增加或减少其曲度,以便进行代偿性的改变,进而才能保持人体的重力平衡,这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如果我们临床诊疗中遇到一个颈椎病患者,当按摩治疗时只是按照常规的推拿治疗原则对颈椎部分进行整复、松解,却忽视了对胸椎和腰椎的按摩与调整,那么,就等于忽视了脊椎各曲线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亦不可能达到最为理想的疗效。同理,在按摩治疗最为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若忽视了对骨盆和胸椎、颈椎的治疗,也一样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3、脊柱活动度   脊柱的基本运动分为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四种,其活动度因年龄、职业和个体间的差异而不同,一般来说,运动的范围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脊柱各部分运动幅度的大小,在颈椎、胸椎、腰椎均与小关节面的排列方向有着密切关联,其中,胸椎的活动幅度还要受到肋骨架的限制,骶椎因骨盆的关系,仅有极小范围的位移。具体地是,颈椎可前屈和后伸约35°-45°、旋转60°-80°;胸椎、腰椎各关节的运动很少,其关节的运动主要集中在腰椎下段,它前屈约90°、后伸与侧弯各约20°-30°、旋转约30°。

脊椎及相关病的疑点

  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人体的研究、分析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非典”来了,医学家们还是无所适从,就脊椎及其脊椎相关病而言亦是如此。尽管目前影象学的检查手段已非常完善,特别是CT和MRI,已经比较详尽地显示出椎间盘、椎骨、韧带、脊髓等结构的形态和组织学改变,但不论是研究脊椎的医生,还是著名的放射科医生都有着无名的困扰:哪些改变才是引起病人症状的原由,又有哪些改变仅仅是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生理性退变。   有人曾对一组无症状人群(即正常的人群)作腰椎MRI,却发现:20-59岁年龄组中20%存在椎间盘突出,60-80岁年龄组中居然有57%的人出现了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与之同时,髓核造影或椎间盘造影亦被用以判断形态学改变和疼痛症状的关系,其方法是:在透视监视下向可疑的髓核中心注射阳性造影剂,通过观察可注射剂量、注射时病人疼痛症状的再现、造影剂聚积的形态学特点等,再与CT、MRI的影像对照,最终分析和判断病人的症状是否由该椎间盘的病变引起,其结果却令人沮丧。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该方法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差,引起疼痛的确切因果关系也不能成立。直到目前为止,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确切关联,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写难以解释例子在我们的按摩临床中也会经常遇到。有些人却是抛开客观地事实,以似是而非的现代神经生理学去解释、分析脊椎相关病,就大言不惭地说:我这才是科学的理论。我觉得这只不过是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否则科技发达的美国也就不会存在叫做“整脊”的传统医学了。   有的人“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很明显,其症状和体征却很轻微,并且不论症状是轻、是重,按摩效果都很好;而有的人(40岁以上、活动少、以坐位工作为主多见)“CT”仅显示椎间盘轻度突出或膨出,疼痛的症状轻、范围少,但行走路程稍长或坐的稍久即诱发疼痛,采用按摩等疗法恢复的较缓慢,甚至很难把症状完全消除,这类病人每年都能遇到一、两个;有的却是:“CT”示L4、5间盘突出明显、L5S1间盘膨出,但症状表现和体征却是L5S1间盘膨出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不能过多的依靠高科技手段,否则只会误诊、瞎治,甚至施行了错误的手术,这类型的失误太多了。

防止脊椎整复手法的危害

  脊椎整复手法又称为整脊法、扳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按摩手段,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医生重视,并因之衍生出许多,如脊椎错骨缝、脊椎相关病、通督按摩法等假设性的和探索性的理论或假说。可以说,它属于按摩疗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法,假如在按摩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等病痛时不采用整复手法,那会让人难以理解,并且离开整脊手法的按摩疗效是比较差的,也是难以与针灸、服药等疗法相抗衡的。然而,由之引发的事故却时有发生,怎样才能够在大胆应用整脊手法时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呢?以下就我个人的临床经验谈一些看法。   以腰椎的扳法为例。正常的脊椎在三维基础上可有六个自由度的运动。它向各方向运动时,由不同的结构分担载荷、提供制约,使脊椎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灵活运动和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并能限制其过度活动,从而保护了脊髓和神经根,使其免受损伤。但脊椎的受力情况非常复杂,不同形式的载荷由脊柱的不同结构分担、抵抗,即:脊椎的不同结构在抵抗不同载荷时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我们只能将其分解开来进行讨论。   当腰部前屈时,腰椎的下关节突抬高、轻度后倾,并在上、下关节突之间形成一个间隙,随着腰椎前屈的逐渐加大,会伴随椎体很小的(<3mm=、逐步增大的向前平移运动,最后上、下关节突可重新接触,以阻挡椎体的进一步移动。此时数学模型的计算显示:椎间盘提供29%的抵抗、棘上和棘间韧带提供19%的抵抗、黄韧带提供13%的抵抗、小关节囊提供39%的抵抗。   当腰椎后伸时,与前屈时的运动相反,它伴有椎体的微小后移,下关节突尖部与下位腰椎的关节突间部(峡部)发生碰撞,久之可造成峡部断裂、椎体向前滑脱。   当腰椎扭转时,与扭矩方向一致的椎间盘纤维环被拉伸,另一半方向相反的纤维因不受力而松弛。此时,腰椎的旋转轴位于椎间盘的后部,当扭转时,后部的韧带结构被和同侧小关节囊韧带被拉伸,而对侧小关节提供骨性阻挡。一般认为: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小关节韧带对扭转载荷的抵抗作用不大,腰椎的扭转载荷主要由小关节的骨性结构和椎间盘分担,前者提供65%的抵抗、余下的35%由椎间盘承担。假如在整复手法中施以暴力或是扭转度过大(超过3°以上),则会造成椎间盘、韧带、小关节的损伤。   综上所述,采用腰椎整复手法时,最好能保持腰椎的轻微前屈,以便使其在上、下关节突之间形成一个间隙,从而加大了腰椎的活动度,但在手法操作的最后阶段应施以轻微地、增大幅度地扭转力,决不允许用力过大或使用暴力,否则,整复手法不但达不到整复、治疗作用,反而会造成椎间盘、韧带及小关节的再损伤。如果患者的关节僵硬、骨质增生明显、甚至有骨桥的形成,那么按摩者的整脊手法失当,不但会造成前述之损害,还会引发骨折、腰椎失稳,这类例子决不少见,其不良后果也是很难弥补的。

脊椎错骨缝的诊断

  脊椎错骨缝的诊断方法,包括了视诊、触诊、叩诊,以及各种特殊的检查和试验,但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地和可靠地检查手段就是触诊。亦即,判断某些脊椎骨是否发生错动,主要通过手的触摸和用心体会来完成,而不是依靠其他的什么特别手段。根据脊椎各部分的特点,现在从颈椎、胸腰椎及骶尾椎三个部分进行介绍。1、颈椎触摸法   颈椎1的横突正对着乳突下缘;颈椎2的棘突突出,可用手扪及;颈椎7的棘突在低头位时最为明显,所以,我们一般以颈椎2和颈椎7为标准来推算颈椎3-6在体表的定位。具体方法是:   患者坐位、低头。医者以两拇指或右手的拇、食指对称性地分置于棘突的两旁,从颈椎7始,按照自下而上地顺序进行向上、向下方向的滑动、按压、触摸,以便对比指下所触摸的棘突是否偏离了正中线,即,是否发生偏歪,或着是否有前凹、后凸的现象存在,若有,大多会在棘突偏斜的一侧附近发现明显的压痛点和紧张区。在近乳突处可触及到第一颈椎的横突,头面部的病痛,在此处多有明显压痛点和错动现象。   由于颈椎的棘突大多存在分叉畸形,所以较为准确的检查方法是触摸两侧的横突。两拇指自分置于近乳突处的第一颈椎横突的两端始,至颈椎7的横突两端止,对比横突的两侧是否对称,假如横突的一端翘起而另一端前倾,则说明此处的小关节发生了错动。对棘突而言,如果颈椎横突是向右侧的后方翘起,此位置的棘突必然是向左侧偏歪的。2、胸腰椎触摸法   明确了颈椎7的位置,即可推算出胸椎1、2的定位,胸椎3与肩胛岗内下缘相平,胸椎7与肩胛骨的下缘相平,而用手指循12肋向中线方向抚摸至终点,即为胸椎ll的棘突;两髂骨最高点联线为腰椎4的棘突。棘突在胸椎时,向后下方的倾斜度较大,而在腰椎则近乎水平位。进行检查时,一般要求患者在俯卧位或坐位下完全暴露出腰背部进行。触诊以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均可。我的习惯是:一般在胸椎,可自最下方的胸椎12始,而在腰椎,可自腰椎5始;两拇指对称地分置于棘突的两旁,或是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分置于棘突两侧的凹陷处,而中指端自然地按压于棘突上,随后指面部沿脊后正中线的上、下滑动,以便比较和鉴别棘突是否有前凹、后凸或左、右偏歪的现象,若有之,就说明此处出现了错骨缝现象。3、骶尾椎触摸法   髂后上棘连线以下部分为骶椎。   取坐位、俯卧(此时腹下方最好垫一个薄枕以便暴露出腰骶椎)位均可。医者的两拇指对称地分置于骶中嵴(相当于骶骨的棘突)的两旁,接着拇指作较大距离的上、下滑动,以便比较出骶椎是否存在着左、右,或是高、低的不对称,或是偏歪现象,若偏歪在哪一个部分,就说明骶椎在此处发生了错骨缝或错动。另一种方法就是检查骶髂关节处,两拇指对称地分置于两侧骶髂关节的髂骨后内侧,缓慢地向下按压,并进行向上方和下方滑动,若有骶髂关节的两侧不对称现象,或是有骶椎的前凹或后凸,则说明此处出现了错动。   尾椎从体表部很难触摸、定位,所以尾椎的错动,要根据病史和体征上的特殊性、以及平片等特殊的检查手法如指肛检查,在这里就不另行介绍了。   下面再谈一下触摸检查的另一部分:   在触摸中,若发现了棘突的错动部位,那么在这一棘突的旁边多存在压痛、硬结(病理反应物可为条索状、结节状等)、痉挛等,此外,在棘突间、棘突上、以及两旁的肌肉和韧带上亦可发现这些异常现象。当这些病理现象出现时,多能进一步从另一角度证明此处发生了错动,同时也说明原先触摸的感觉是可信的。此时,在棘突的偏歪部位,常常有叩击痛和功能活动受限等表现;而且在诊治前,还应当事先让患者用食指或中指指示出病痛的位置,其所指部位往往就是与脊椎错动部位相关的位置,这样会使医生有的放矢,缩小了触摸脊椎的范围,从而使定位诊断更加明确、快速。

通督按摩法的辨证施治原则

  通督按摩法的临床应用范围与普通的按摩疗法一样都是较为广泛的,例如,在内科、妇科、外科、伤科及儿科等范围的大多数病症中均可运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最多的是伤科病患,其次是内科杂病。在治疗伤科或神经科的病患时,我们主要以经络辨证的方式为主,而且以《灵枢?邪客》篇“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为基本指导方针。根据通督按摩疗法的特点和我们的实践经验,现总结如下:一、伤科病患   不论是软组织损伤,还是神经系统的病痛等,对于以上肢部症状表现为主者,我们以“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为指导,在脊柱上,把它归入心区、肺区,即胸椎2-7的范围;又,上焦为病多与风邪犯上有关,故此,对于伴有风邪致病者,或是以风邪致病为主者,尚需取颈3-胸1的区域,即风府区,有时甚至达到颈椎1-2的脑风区。在具体应用当中,我们主要根据经脉走行的区域来划分;除肺与大肠经的走行区域归肺区所主外,上肢部的其余部分均与心有关联,所以把它们归入心区的管辖范畴。假如是一个网球肘患者,病痛部分主要是在肺和大肠经的走行上,其脊椎错动亦多与胸椎2、3有关;而对于一个矿工肘患者来说,病痛部分多在手少阳三焦经的走行上,检查时亦可在胸椎4-7处查出棘突的偏歪。如若在不应用其它手法的前提下,只是把偏歪的棘突加以整复,患者的病痛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减轻,这就是通督按摩法的独特之处。具体讨论如下:1、颈上肢病痛   在“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为基础的指导下,将胸椎7横切面以上的头颈、胸背、上肢等部分的病痛都归属在这一范畴内进行诊疗,以使通督按摩法在临床的应用中、在证型的分类上和辨证施治方面易于让人理解和更加方便手法的操作。而且此区域属人体的上焦范畴,诱因风邪为病多犯于上,故在辨证诊疗时还要考虑到颈椎部分的风府区、脑风区。   当通督按摩法应用于颈、肩、背、胸和上肢部的病痛时,一般会把肩背部比作一个基础或基座,假如肩背部这一基座发生了倾斜,那么,人体为了保持重力平衡,头颈部会发生相应的侧弯、扭曲,以便适应其基座的变动。同理,把胸椎7以上的脊柱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的话,胸椎1-7在此就如同一个脊椎的基座,如若它的偏斜、错动不能得到有效整复,颈椎的错动即使被整复过来,也不会获得稳定,更不要说欲达到良好的疗效了。所以,即使是诊治一个脊椎错动发生在颈椎上段的头痛病者,也要从整体观的角度去认识它,这时我们会把颈椎1至胸椎7的区域都要考虑进来,在手法应用中不但要整复颈椎,还要整复胸椎这一基座部分,以使引起头痛的颈椎错动被纠正之后,因胸椎这一基座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其颈椎整复部位亦因此能获得稳定,头痛的疗效就会很好。   例如在治疗最为常见的颈椎病时,与他人经常采用的按摩方法不同,我们要把手法治疗的大部分时间要花费在胸椎7以上的颈部和肩背部,其中,在错动被整复后的颈椎、胸椎部位进行按摩的时间约占1/3,在颈部和肩背部的按摩时间各占1/3左右,却不会将按摩的重点单纯集中在以颈椎为中心的位置。我们感到,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手法治疗,更加符合中医的整体观思想,也容易取得患者的信任和达到更为理想的疗效。2、腰、下肢病痛   对腰、下肢病痛来说,我们以“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为指导,将胸椎11平面以下的病痛均归属于此范畴;从解剖的角度来看,胸椎11、12不受肋骨或胸廓的限制,其功能活动与腰椎相似,也是腰椎前凹和胸椎后弓的转折部位,所以把胸椎11、12划入腰、下肢病痛的范围较为合理。例如,对大腿部以上的病痛,我们多会在胸椎11、12和腰椎上段的区域进行查找、按摩。假如遇到的是一个有少腹部不明原因疼痛的患者,其臀部外上方大多存在紧张、不适的表现,且在胸椎11、12处可发现明显错动的部位,若予以整复后,其疼痛大多可获明显的缓解。而对一个坐骨神经痛患者来说,其脊椎的错动处,多以受力、磨损最多的腰椎4、5为主。至于其功能解剖,这里就不详述了。   如同颈上肢病痛的假设一样,我们在治疗背下段以下的病痛时,我们一般要把骨盆(即骶臀部)比做脊椎或躯干的一个基座,不论何种病痛都会伴有此基座的倾斜、错动,以及臀部软组织的紧张,并在手法治疗时要对此进行认真地调整和治疗。3、胸胁部疼痛   胸胁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以“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为指导,在病痛部位与胸椎相关的部分进行查找、整复。从脊椎的角度考虑,肝、胆为病者,多与胸椎9、10和胸椎4的错动有关联。例如,当岔气发生于上部时,以胸椎4的偏歪为主,发生于下方的岔气,又多以胸椎9、10的错动为主;而对于一个肋软骨炎的患者来说,只要检查与之相对应的胸椎,即可发现错动的胸椎关节,随后予以整复之,那么,病痛必然能够得到缓解。   总之,对于以躯干或头面部病痛为主要表现的,多采用与之对应的或是相应的选区方法。例如,对于腰痛患者,可在相应的疼痛区域上或是平面上触摸棘突是否有偏歪、错动;胸胁部或腹部的病痛,多在病痛相对应的胸、腰椎的上、下区域进行检查、治疗,而且腹部的病痛尚须结合脏腑辨证;头面部的病痛,多与风邪犯上有关,故此主要是从脑风区进行诊治,其次兼顾风府区,如颜面肌痉挛,以颈椎上段的错动为主。二、内科杂症   在内科杂病方面,不但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对病情进行一般性的了解,更为重要是要在问诊上多下些功夫。应当仔细询问患者:其病痛周围与脊椎相邻的颈、背、腰、骶部区域是否有疼痛、不适感,具体的部位在哪,随后再于疼痛相应的脊椎区域查寻棘突的偏斜部分。   实际应用当中,内科杂病的按摩主要是以脏腑辨证为主、经络辨证为辅,通过对相关脏腑所在的脊柱区域进行检查、定位后,再进行整复治疗;另外,还要从调腹上着手,即调整腹内的气血,在腹部施以各类适宜的按摩手法,鼓动腹内气机,以达到培补元气、通调督脉之效。例如,一位属肾气虚弱的腹痛患者,一方面要在归属于肾区的腰椎部分进行检查、按摩、整复,另一方面,还要在腹部施以各种手法,当然,此刻主要采用的是温肾之法。   由于通督按摩法是以整复脊椎关节的错动为主要手段,所以在按摩时,一定要遵循前人所谈之禁忌,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于诊断尚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者,或是伴有脊髓受压迫等症状者,及疑有或已确诊骨关节和软组织肿瘤者,一定要引起高度的警觉,不可轻易地着手进行按摩和整复。   总之,通督按摩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综合百家之长,通过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在中医理论为本的基础上指导临床,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按摩疗法。其特点是,一方面以整复脊椎关节的错动为主要手段,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鼓动腹内气机,即鼓动丹田中的元气,以便推动督脉气血,使之运行通畅,进而起到补充或完善单纯靠调整脊椎关节失常以治病的局限性,使其更加充实和符合中医的整体观。

我们通过超微针刀技术主要调理疼痛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大肌损伤、股骨头坏死、网球肘、膝关节疾病、足跟痛、头痛、头昏。)另外还治疗(心脏病、乳腺增生等。)对于以上各病均能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超微针刀疗法特点:1.刀口只有0.4mm,刀法切割部位:为深浅筋膜、筋节、浅在的肌肉附着点、皮神经卡压部位等;2.不用麻药和激素,解决手麻、腿麻、疼痛等立竿见影,安全无副作用。;3.进针深度不超过1cm左右,进针手法简单、安全,容易操作;5.治疗时间每次1—2分钟,每三天一次,疗程1—3次即可;6.疗效立竿见影:对颈椎病引起的手麻、头昏、腰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麻木可立刻见效。

超微针刀四大理论:杠杆理论、拉杆理论、链条理论、弓弦理论

总之,超微针刀采用运动医学理论,具有痛苦小、安全无副作用,是患者易接受的疗法。

健康咨询(北京)

亚健康专业调理









































如何治疗白癜风呢
寻常型白癜风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fwq.com/jbyf/3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